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10年6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至今已走过10年。10年来星空.体育,我们克难求进、与时俱进、感恩奋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即日起,“聚焦汇川”开设“国开区10年”专栏,反映10年来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承担遵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方面走过的辉煌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贵州航天新力铸锻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向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批量交付核心产品;
一个个亮点产业犹如珍珠般闪耀,点缀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遵义国开区)经济地理版图,构筑起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绚丽图景,也见证着全区工业经济发展从“速度领跑”向“质量领先”的蝶变。
十年来,遵义国开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建成高坪工业园、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外高桥工业园、临港遵义科技城、田沟产业园“五大产业园区”,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特色轻工、大数据电子信息、现代服务”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格局,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
“指示条灯成黄色,就说明区域用电或企业用电出现异常,我们就要迅速将信息发送管理部门,以加强用电安全。”在亿易通电子商务大厦18楼,工作人员朱银雪每天都要通过贵州省用电侧大数据公共服务云平台监测近20万条电参量数据。
据遵义长征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国权介绍,除实时监测用电情况,该平台还能综合调配派工、库存物资等,在遵义中心城区,可20分钟内到达现场处理,为客户及时排除故障,减少损失。2017年,该平台成功申报为贵州省大数据省级示范项目。
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伊始,区内仅有以轻型汽车、高低压电器、机电制造、化工、建材和民产品等为主的工业基础,受国家产业政策和资源要素影响,发展遭遇严峻挑战,全区产业结构一度显得过于“沉重”。
松一松就可能掉下来,拼一拼可能再上台阶。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但路在何方?
理清思路,制定目标。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特色轻工、大数据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产业。
科学布局,培育沃土。建成高坪工业园、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外高桥工业园、临港遵义科技城、田沟产业园“五大产业园区”。
高坪工业园区内,特色轻工业、大数据·智能终端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等4大产业由南向北依次布局,吸引55家企业入驻,工业总产值达300亿元以上。
以研发生产航天、核电、冰箱、液压、石油等机电、装备产品为主的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有贵州海尔电器、群建精密机械、天马机电、南海科技、乌江机电、群建塑胶等12家规模以上企业入驻,均属高技术含量、资金技术密集、无污染工业企业。
投资23亿元建设的外高桥工业园区,入驻贵州长征天成控股、贵州泰永长征、贵州长征电气、贵州长征电力科技股份、遵义长征汽车零部件等22家企业,产品涉及电器、水泵、矿山机械、机电、食品、印刷包装、装备制造等。
上海临港集团同遵义国开区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运用公司化经营模式开发建设“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引进和培育汽车、钢铁机械、机电制造、食品加工、家电制造等产业,打造集“资本与人才融合、科技与产业融合、生产与生活融合”的新城生命体。
田沟产业园实行“以商招商”模式,一期项目建设占地403亩,投资10亿元,建设20万平方米全框架混凝土和钢架结构标准化厂房、一体化办公楼、孵化大楼、宿舍等配套设施,规划布局“一心”(园区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四片”(李子垭物流片区、现代物流片区、总部孵化片区和绿色制造片区),形成机械加工制造、成套设备生产配套和企业孵化基地。
各大园区,新型工业化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的特点已经凸显,一个产业带动一片区域,引领一条经济链条不断完善的传奇,在遵义国开区频频上演。
贵州省用电侧大数据公共服务云平台项目就是长征电力适应时代转型中的新方向。熊国权回忆说,在高坪工业园区建设之初,公司便借助当地政府政策,以“产品智能化、制造智能化、服务智能化、资产证券化”为发展路线,与遵义国开区签订协议,共同打造“用电侧云平台”。基于大数据的运用,2019年长征电力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预计到2025年全面完成企业转型升级后产值将达3亿元。
千企改造、退城进园、万企融合、……十年来,遵义国开区在项目建设、企业服务、转型升级方面持续发力,产业发展节节攀升。
聚力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千企改造”工程:20万千升华润雪花啤酒项目建成投产,60万担遵义复烤厂技改项目建成投用,70万箱遵义卷烟易地技改项目实现生产,中航电梯、凯星液力、乌江机电、新力铸锻等“退城进园”项目相继建成投产。2020年,组织企业包装编制“十四五”规划项目88个。
聚力企业服务。引导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等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建立激励机制支持企业上市,泰永长征在深圳主板上市;探索实施区属国有平台公司参股,中航电梯等推进企业混改;实施“星光行动”计划、“专精特新”培育等,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2010年以来,遵义国开区累计争取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1.5亿元,惠及项目115个。其中,“星光行动”计划共计获得省中小企业财政资金420万元。
聚力转型升级。安装污水流量计、提高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优化矿区及资源整合等措施落地落实,海螺水泥厂“生产线烟气脱硫、除尘、发电系统技改项目”完成,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聚力“大数据”建设。实施“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聚焦5G建设,优化4G、增大物联网网络覆盖与省、市网骨干带宽扩容,推动IPV6全网改造,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同时,落实“六网”会战要求,持续加大互联网新型数字设施投资力度,新建具备物联网功能基站。至目前,已建成5G基站80个,“六网会战”工业互联网项目完成投资260.92万元,“万企融合”示范项目完成投资542.92万元。除此,通过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到2019年,江南航天、领信科技、智城科技等8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实现软件营业收入累计6.1亿元。
如今,全区共有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30家,规模以上特色轻工业企业18家,规模以上能矿建材企业24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10家。
梅岭电源是国家重点航天工程配套化学电源的主要研制生产单位,是贵州省首批获得科技部批准的“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天义电器是航空继电器、接触器、控制装置等10余个系列500多种航空电器专业化生产企业;航天新力铸锻是国内最早进入民用核电设备制造领域的企业之一,公司承办的“中国首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磁体支撑产品”成为首个向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简称ITER,俗称“人造小太阳”)批量交付核心产品的国家;航天天马机电是工信部及贵州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单位、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拥有液压传动、复合材料、专用车底盘专业研究室和冷作电焊、大型工件机加、总装总调、3D打印等多个专业化制造中心;乌江机电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国内领先……高新技术闪耀云霄。
贵州海尔实施“先出洋、后西进”国际化战略,成为东西部合作成功典范,获评全省万企融合标杆企业;凯星液力公司自动控制技术、液力机械传动技术属国内领先,大功率液力变速器产品占国内市场30%份额,公司研发生产的3000马力双变一体行星传动式大功率液力变速器是目前全球最大功率的液力变速器;泰永长征“长九”“TYT泰永”为中国电器工业最具影响力品牌,是中国最大规模的低压电器现代化生产基地之一;长征电气参与起草了分接开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国内率先研发成功带变轨技术的真空有载分接开关填补了国内空白;中航电梯具有电梯生产、安装、维保、改造国家最高级别A级资质,是“贵州工业云大数据”“贵州省智能制造”首批试点示范单位;航天南海科技金属制品拉拔设备的研制生产能力已成为国内最具有竞争优势企业,公司开发的六层升降横移式立体停车设备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证书。群建精密机械公司生产微电阀控制技术、微电阀抗堵塞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随着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质量效益持续改善,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区工业经济实现从“速度领跑”向“质量领先”蝶变。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按照文化、生态、产业相匹配,遵义国开区产业结构正逐步调整、优化,五大产业园区动能强劲,五大产业同步“起舞”,在凸显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遵义国开区产业之路正越走越宽阔。
回顾2010年,遵义国开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9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169.85亿元。到2019年,完成工业年产值321.88亿元,年增加值126.19亿元,实现翻番。今年1月至5月,全区8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21.28亿元,增加值54.03亿元。
在遵义国开区工业发展蓝图中,未来五年,全区还将以高端装备制造、特色轻工、大数据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为主导产业,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获悉,预计到2025年,遵义国开区将完成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5家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指数85以上;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占比20%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以上;完成100家规模工业企业改造工程,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4。
届时,全区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主导产业更加突出、集群效应更加明显,工业整体规模、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集约化、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工业总产值、增加值也将实现翻番。(周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