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構建產業競爭新優勢。8月7日,南通市政府印發《關於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布局六大未來產業,聚焦7個科創細分賽道,全力打造長三角未來產業創新高地。
《實施意見》提出,著力推動科技資金股權化、園區產業特色化、產業投資垂直化、創新平台市場化、科技招商專業化,突破前沿技術,加快產業化進程,提高南通產業辨識度。通過5年努力,基本形成技術水平持續躍升、園區特色更加凸顯、規模效應顯著增強、資源保障科學有力的未來產業生態體系,為建設面向科技前沿的現代工業名城提供重要支撐。
《實施意見》明確,重點布局未來空天、未來海洋、未來能源、未來材料、未來通信、未來健康六大未來產業方向,謀劃布局前沿性未來產業。同時,聚焦科創細分賽道,緊盯賽道寬、潛力大、前景好,科技與產業正加速融合的成長型未來產業,優先發展低空經濟、深遠海裝備、新型儲能、第三代半導體、通用人工智能、細胞和基因技術、合成生物等若干科創細分賽道,率先涌現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技術、應用場景和重點企業。
根據《實施意見》,南通將以未來產業培育發展為引領,探索一批開放創新機制、突破一批前沿關鍵技術、引培一批優質科創企業、規劃一批特色產業園區、設立一批未來產業基金、建設一批創新服務平台、集聚一批未來產業人才,加速形成未來產業生態體系。
下一步,南通將加強統籌推進,強化要素保障,深化聯動融合,優化評估激勵,確保未來產業培育發展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落實。
1.未來空天。重點布局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領域。低空經濟發展低空飛行器、飛控系統、機載態勢感知設備等產品技術。商業航天發展航空透明件等結構部件、航天發射測控保障裝備等地面保障裝備、火箭發動機及主要結構部段研發制造技術。
2.未來海洋。重點布局深遠海裝備等領域。立足現有船舶海工產業基礎,深遠海裝備發展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科考、深海礦產資源開發、海洋天然氣水合物開採等技術。緊盯海工裝備、海洋船舶、海洋新能源、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上通信等前沿技術,拓展未來海洋經濟發展空間星空.体育。
3.未來能源。重點布局鈣鈦礦疊層電池、氫能、新型儲能等領域。氫能推進核心零部件以及關鍵裝備研發制造,發展氫氣循環泵、膜電極、雙極板、高效催化劑、質子交換膜、控制系統等技術。新型儲能拓展電化學儲能路線,布局機械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重力儲能、飛輪儲能等)、電磁儲能、氫儲能等領域。
4.未來材料。重點布局前沿新材料、第三代半導體等領域。依托中石油新材料創新中心等平台,前沿新材料發展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先進金屬材料、納米材料、碳基材料(石墨烯、碳納米管等)。第三代半導體發展以碳化硅、氮化鎵為主的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布局氧化鎵、金剛石等超寬禁帶半導體材料。
5.未來通信。重點布局先進通信、通用人工智能等領域。先進通信發展6G、衛星互聯網、未來網絡等技術。通用人工智能發展大模型設計構建、訓練迭代、調優對齊等技術,布局算力網絡、雲計算大數據、網絡安全和信創等領域。
6.未來健康。重點布局細胞和基因技術、合成生物等領域。細胞和基因技術發展高通量基因測序、全基因組合成物等技術。合成生物發展定量合成、生物元器件庫設計構建、細胞設計、高通量篩選等技術。
1.低空經濟。加強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傾轉旋翼飛行器、超長航時飛行控制、低空頻譜管控、集群通信組網、低空感知管控系統、低空智聯系統、新型航空燃料電池等核心技術攻關,建設城市空中交通基礎設施,構建近海、沿江、內河低空航路航線網,培養專業人才,壯大低空裝備制造規模,發展適航審定、檢驗檢測、維修保障、專業培訓、場景架構等配套服務。
2.深遠海裝備。開展深海進入、探測與作業技術裝備研究。依托東南大學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等科創平台,發展水下視覺感知技術、水下導航與控制技術,開發智慧海洋工程管理系統平台,建設極地與極端環境重大科學基礎設施,研發先進深海環境探測裝備及其關鍵模塊(部件)。
3.新型儲能。依托現有儲能產業基礎,開展“海上風電+儲能”“光伏+儲能”項目試點。拓展電化學儲能路線,支持重點企業布局研發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等新技術、新產品。布局機械儲能、氫儲能等儲能領域前沿技術,招引培育一批重點企業,探索建設一批示范應用項目。
4.第三代半導體。加強大尺寸碳化硅、氮化鎵單晶襯底和外延片制備技術研發,推動長晶爐、外延爐等高端精密裝備發展,實現主控類與車規級IC設計、制造、封測技術等環節自主突破、車規級芯片領域多點布局,推進電力電子器件、微波射頻器件、光電子器件等產品應用。
5.通用人工智能。積極布局算力產業,支持南通創新區等加快相關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形成算力產業生態體系。構建高質量多模態中文數據集,促進人工智能應用創新。支持大模型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聚焦智能經濟、智能社會等行業創新場景,研發垂直領域大模型,布局支撐多任務復雜場景的“人工智能+”行業應用。
6.細胞和基因技術。聚焦基因組學、基因測序、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重點領域,推動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交叉融合發展。圍繞高通量基因測序等細分賽道,布局人造組織與器官、數字藥物等醫用器械與裝備,培育相關創新藥物和高端醫療器械上下游產業。深化產醫融合發展,支持關鍵原材料、重要設備耗材等相關企業集聚發展。
7.合成生物。加快生物元器件設計與組裝、底盤細胞構建和定向進化等底層技術突破,超前布局DNA數據存儲、無細胞合成生物體系構建、蛋白質設計、高端植入器械研發等前沿技術。支持合成生物設計與自動化、生物計算與分子設計、重要菌種及細胞株保藏與開發、藥物發現平台等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發展。支持神經介入、骨科介入、心血管介入等應用場景建設。加快推動合成生物技術在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先進材料、農業、消費品等領域的創新與應用。(徐超)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