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流金岁月铸铁魂 千星空.体育秋砥砺后来人

更新时间:2024-08-25点击次数:

  跨天山、走戈壁、渡长河、穿平原,都曾远离家乡也有豪情万丈。来自五湖四海共赴千秋大业,为了中国石油管道事业他们并肩举腕相聚一起。

  这些老石油工人们,也许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也许没有引以为傲的丰功伟绩,但他们将最好的青春年华挥洒在看似普通却并不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就是中国石油管道局油龙老年合唱团。

  在《乐龄唱响》的舞台上,他们不仅准备了老石油工人的歌声还带来了两个凝结了无数管道工人心血、汗水甚至是生命的石油管道工程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

  1970年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实现了大庆油田1000万吨的年产量。每十七分钟一趟的运油火车依然承载不了大庆油田的石油运输任务,为了推动大庆油田继续扩产、支持社会生产建设的用油需求被石油工人称为“八三”会战的中国第一条长距离大口径石油管道工程的建设工作更加迫在眉睫。

  张福录(86岁),原管道局局长、党委书记,时任“八三”会战指挥部副总指挥

  回忆起50年前,那条贯穿大庆到抚顺的石油管道,19岁就投入祖国石油建设事业的张福录老人依然感慨万千,他说:“由于外部技术封锁,当时没有任何经验没有参考资料、没有生产材料、没有专用油泵、没有技术队伍甚至连管子都没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必须一年建成还要达到2000万吨的年输油量。”

  “当时周总理亲自打电话指示部署工作,八三会战抽调了全国各地的石油技术人员十八万民兵参与建设真是发动群众打人民战争。”

  “当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住的环境夏天不隔热、冬天不保温;饮食方面,每个职工每月只有三两油、半斤肉的配给,每餐都吃高粱米、白菜帮子。”

  经过一年的艰苦拼搏,新中国第一条长距离大口径石油管道终于建成了!当周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后他高兴地说:“你们解决了大庆的运油问题锻炼了一支专业队伍,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根据第一条管道的成功经验,中央决定“八三”会战的建设队伍乘胜出击又继续建设了7条管道,最终完成了长达2471公里、年输油4300万吨的石油管道工程。由此,我国终于培养出了自己的石油天然气管道专业建设队伍星空.体育

  1998年,在高温、 疾病、 战争等恶劣环境下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在冲突频发的热带雨林,中国管道工人远赴苏丹开启了我国管道事业迈向世界的第一步。

  披荆斩棘、满腔热血战荒凉,攻坚克难、冲锋陷阵斗险境。由于当地物资供给能力薄弱、生产生活环境恶劣项目进展缓慢,为了奋力抢进工期中国管道工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建设苏丹管道过程中五位管道工人兄弟接连牺牲。在节目现场,马骅总指挥为我们讲述了其中一位28岁小伙子徐庆的故事。

  “徐庆当时乘坐运送设备的汽车由于轮胎嵌入石子,再加上路面温度过高引起汽车爆胎导致汽车翻滚侧翻。为了不耽误施工,徐庆咬牙坚持跟司机用了六七个小时,一步一步硬是把设备抬到了奥贝伊德。人刚到就倒地上了,去医院检查发现他已经折了六七根肋骨造成大量体内出血。一个28岁的伙子就这样为了苏丹管道献上了生命。得到这个消息后,奥贝伊德万人空巷都来为徐庆送行以表达对徐庆的敬意。”

  每前进一米的管道,都是血与汗的铸造。前五个月的施工进度未完成计划的三分之一,为了鼓舞士气,马骅所在的苏丹工程党工委经过开会讨论做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决定,“1998年10月1日这一天我们在苏丹的1500多人,分布的23个营地,在太阳升起的一刻同时举行升国旗仪式。”

  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远在苏丹的中国管道工人们对伟大祖国的责任感、自豪感油然而生。生产速度大幅度提升,越来越有底气的马骅找到项目监理商讨加快进度的提议但却遭来对方质疑。

  2000年11月14日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郊外的戈壁上,用苏丹管道建设剩余钢管为材料制作的“苏丹管道建设纪念碑”落成。碑文写道:“中国管道工人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代价,张立福、郑德宝、徐庆、吕焕仁、老士敏五位员工长眠于此,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们。”

  如今中国管道建设已经列居世界一流,我们在世界管道建设领域的地位已不容质疑。当得知老前辈即将登上舞台引吭高歌之时,正在二十个国家和地区施工的中国管道工人为老前辈加油鼓劲!

  从中国第一条长距离大口径石油管道、第一条在国外修建的石油管道到陕京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一代代管道工人们用青春和汗水铺设出一条条国家能源大动脉,为祖国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退休后的他们享受着夕阳生活,用歌声歌唱祖国、用音乐传递老管道人的乐龄之声。